草莓视频iOS

股票代碼:SZ.300203
EN
聚光

回到頂部

聚光科技創始人王健 | “生命科學是聚光的下一個風口”
聚光 發布時(shi)間:2021-10-29 聚光 來源: 聚光 瀏覽量:1198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sun)庭陽(yang) | 杭州(zhou)報道 2020.10.29

  “儀器產業的自給率只有8%,遠低于芯片與石油,是目前我國對外依存度最高,也是貿易逆差最大的行業之一。”近日,在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300203.SZ,下稱“聚光科技”),該公司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CTO)王健博士向記者坦言中國高端分析儀器產業面臨的“卡脖子”困境。 

  科(ke)學儀器被稱作(zuo)科(ke)學家的(de)(de)(de)“眼睛”和高端制造業(ye)皇冠上(shang)“最耀眼的(de)(de)(de)明珠”,是現代工業(ye)的(de)(de)(de)重(zhong)要支撐,王健把儀器產業(ye)形容(rong)為(wei)國家科(ke)技創新(xin)與技術進步的(de)(de)(de)“急先鋒”。

作為中(zhong)國(guo)(guo)高(gao)端分析(xi)儀器領軍企業,聚光(guang)科技(ji)成立(li)近20年里,累計投入研發(fa)費(fei)用20億(yi)元,已在光(guang)譜(pu)、色(se)譜(pu)、質譜(pu)等方面開發(fa)出20余項技(ji)術平(ping)臺(tai),成功應用于工業、環保、實驗室和臨床(chuang)醫藥等30多個細分領域(yu)。該公司連續(xu)5年入選“福布斯中(zhong)國(guo)(guo)潛力(li)企業”,2019年進入“中(zhong)國(guo)(guo)專利500強”榜單。

  “超越日系,沖進全球前十!”對于聚(ju)光科(ke)技未來5至10年的(de)規劃,王(wang)健(jian)非常自信。


 不安分的“科學狂人”

  1970年出生于浙江的王健酷似北方漢子,濃眉大眼、長相粗獷,崇尚極簡生活——簡單到不修邊幅、不應酬、不交際,但科學基因強到“爆棚”。




  17歲的時候,王健考入浙江大學(xue)(xue)天才少年(nian)班(ban)——竺可(ke)楨(zhen)班(ban);1997年(nian)獲浙江大學(xue)(xue)光學(xue)(xue)儀器專業博士學(xue)(xue)位;同年(nian)獲全額獎學(xue)(xue)金考入美(mei)(mei)國斯(si)坦福大學(xue)(xue)就讀,師從美(mei)(mei)國工(gong)程院院士、斯(si)坦福大學(xue)(xue)機(ji)械工(gong)程系主任羅(luo)納(na)德·漢森(sen)教授(shou),成為漢森(sen)教授(shou)的第一位中國學(xue)(xue)生;2001年(nian)回國創(chuang)立聚光科技并(bing)擔任首(shou)席(xi)科學(xue)(xue)家(jia)……

  談起回國創業的初衷,王健直言自己的家國情懷,“在斯坦福認識到半導體激光氣體分析技術,具有代替傳統采樣氣體分析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希望改變當時中國在過程氣體分析技術及分析儀器技術水平落后的局面。”
  斯坦福大學良好的創業氛圍也點燃了王健的創業激情。在斯坦福大學,工科的學生都會選修一些創業課,學校會經常邀請成功校友回校分享創業經歷,當時雅虎、谷歌創始人的創業故事對王健觸動很大。就在斯坦福大學的創業課上,王健有幸結識了他的創業伙伴姚納新。

  在(zai)王健看(kan)來(lai),自己敢于回國創業還(huan)與浙江(jiang)人“不安分”的性格(ge)有關,“我們浙江(jiang)人都(dou)善于經商,那個時候做小老板的很(hen)多,耳濡目染,我也受(shou)了一定影響。”

然而,創(chuang)業維艱。從公(gong)司(si)成立之初(chu)的(de)(de)(de)2002年到2003年,王健把投資人(ren)的(de)(de)(de)60萬美金都(dou)砸到了半導體激光分析儀(yi)器的(de)(de)(de)研發上(shang),整整一年,新(xin)產品還沒開(kai)發出來,公(gong)司(si)也一分錢(qian)沒賺,員工(gong)走(zou)的(de)(de)(de)走(zou)、散(san)(san)的(de)(de)(de)散(san)(san)。

  回想那段(duan)艱辛歲月,王健(jian)暗自慶幸自己(ji)沒有去(qu)做教授,而是選擇了(le)(le)創(chuang)業、選擇了(le)(le)堅(jian)守。“不創(chuang)業,我哪有20個億去(qu)做研(yan)發!”王健(jian)感慨。

如今,從前那個不到(dao)30人的(de)微型團隊組(zu)建的(de)“小作坊”,已成長為擁(yong)有1000多名(ming)研發人員、完整產品線的(de)中國分析儀器行業(ye)和環境(jing)監測儀器行業(ye)的(de)龍頭企業(ye)。

王健表示,接下來聚光科技要到歐(ou)洲與美國搞研發中心,第(di)一站會去(qu)英國建實驗室,英國不僅創新能(neng)力(li)強(qiang),而且研發成(cheng)本(ben)偏低,在英國招聘劍橋大(da)學與牛津大(da)學的碩士生(sheng),成(cheng)本(ben)并(bing)不比國內(nei)高。

  在許多人眼中(zhong),王健(jian)是不(bu)折不(bu)扣的“科學狂人”,“啃論文、吃盒飯”是他深夜泡在實驗室的“標配”。每晚11點(dian)前處理(li)公司事(shi)務,餓了吃盒飯,然后啃論文到凌晨(chen)兩三點(dian)鐘,入睡前還(huan)要整理(li)論文要點(dian)發給同事(shi)分(fen)享(xiang)……

  “每天看著1000多名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繁忙,還有自己的技術路線被一次次跟隨、抄襲就很幸福。”說到開心處,王健爽朗大笑。



 儀(yi)器行業最(zui)懂(dong)環境治理的(de)公司

  “儀器行業(ye)最懂環(huan)(huan)境治理的(de)公司”——在(zai)環(huan)(huan)境監(jian)(jian)測(ce)領(ling)域,這是王健給聚光(guang)科技(ji)(ji)的(de)定位。自2011年(nian)上(shang)市以(yi)來,由于聚光(guang)科技(ji)(ji)在(zai)環(huan)(huan)境監(jian)(jian)測(ce)領(ling)域的(de)市場影響力,外界一(yi)直把聚光(guang)科技(ji)(ji)當作是一(yi)家(jia)環(huan)(huan)保公司。事實上(shang),高端(duan)分析儀器才是聚光(guang)科技(ji)(ji)的(de)主(zhu)業(ye)。

  2006年(nian)(nian)被(bei)認為(wei)是中國(guo)環保的(de)“新政元(yuan)年(nian)(nian)”,“十(shi)一五”規劃(hua)明確提出了到(dao)(dao)2010年(nian)(nian)的(de)環境(jing)保護(hu)主要指(zhi)標(biao),把資源和環境(jing)問(wen)題擺到(dao)(dao)關系到(dao)(dao)人際(ji)、代際(ji)和國(guo)際(ji)和諧的(de)高度并成為(wei)國(guo)家(jia)意(yi)志。

  這(zhe)一(yi)年對聚(ju)光(guang)科技(ji)(ji)具有里程(cheng)碑意義,在(zai)中國藍天、碧水、凈土保衛(wei)戰的深入(ru)推(tui)進(jin)下(xia),環境保護市場(chang)呈(cheng)現出井噴式發展(zhan),聚(ju)光(guang)科技(ji)(ji)憑借獨特的技(ji)(ji)術(shu)路線步入(ru)快車道(dao),最終成為中國環境監測儀(yi)器(qi)行(xing)業的龍(long)頭企(qi)業。

  回首走過的歷程,王(wang)健(jian)感恩自己與(yu)聚(ju)光(guang)科技生逢大時代。

  從確定拓(tuo)展大環(huan)保業(ye)務(wu)開始,聚光科技(ji)的定位與布局一直非(fei)常清晰(xi),就是(shi)要做(zuo)整個(ge)(ge)生態環(huan)保領域的監(jian)測(ce)解決方案,并努力在每個(ge)(ge)細(xi)分領域做(zuo)到(dao)國(guo)內的龍(long)頭。目(mu)前,聚光科技(ji)作為國(guo)內監(jian)測(ce)儀器產品線(xian)最全的公司(si),環(huan)境(jing)監(jian)測(ce)業(ye)務(wu)已(yi)經成為公司(si)的支柱業(ye)務(wu),在國(guo)內一些細(xi)分領域也(ye)已(yi)實現(xian)了市場(chang)占有率第一的目(mu)標。

  “比如我(wo)們自主(zhu)研發了TOFMS走(zou)航監(jian)測(ce)車(che),把飛行時(shi)間質(zhi)譜儀裝到車(che)上,可以實(shi)現(xian)空氣(qi)中(zhong)數百種揮(hui)發性有機化合物(wu)(VOCs)秒(miao)級(ji)、0.1ppb(十億(yi)分之一(yi)(yi))量(liang)級(ji)的直接(jie)定(ding)性定(ding)量(liang)監(jian)測(ce),目前已在超(chao)過100個城市實(shi)現(xian)走(zou)航觀測(ce);比如車(che)載的飲用水(shui)源監(jian)測(ce)系(xi)統,可以及時(shi)監(jian)測(ce)縣(xian)鄉的飲用水(shui)水(shui)質(zhi)。如果建實(shi)驗室(shi)去取樣(yang)檢測(ce),成本非常高……”王健認為聚光科技一(yi)(yi)直在探索符合中(zhong)國國情的模式與產(chan)品。

  近年來,在(zai)藍(lan)天、碧水保衛戰中,聚光科(ke)技(ji)通過參與眾多國家級重大項目(mu)的(de)環境質量保障(zhang)工作,在(zai)海外市(shi)場也積累(lei)了豐(feng)富(fu)的(de)經驗。

   今年8月,聚光科技成功中(zhong)(zhong)標“生態(tai)(tai)環(huan)境(jing)部(bu)應(ying)對(dui)氣候變(bian)化低(di)(di)碳(tan)示范(fan)(fan)(fan)區項目(mu)——贈柬(jian)埔寨環(huan)境(jing)監(jian)測設(she)備子項目(mu)”,中(zhong)(zhong)標項目(mu)為生態(tai)(tai)環(huan)境(jing)部(bu)應(ying)對(dui)國(guo)際氣候變(bian)化低(di)(di)碳(tan)示范(fan)(fan)(fan)區項目(mu)國(guo)際援(yuan)助之一(yi),也是服務(wu)中(zhong)(zhong)柬(jian)共(gong)建綠(lv)色“一(yi)帶一(yi)路”,推動構建中(zhong)(zhong)柬(jian)綠(lv)色共(gong)同體,打造(zao)面向“一(yi)帶一(yi)路”、南南環(huan)境(jing)合作的示范(fan)(fan)(fan)。

  “我們很慶幸能參與到國家合作層面的項目中去,也希望能將成功的生態環境中國方案和產品技術輻射至更多發展中國家。”王健說。




 布局“黃金賽道”

  在普通人眼中,儀器行業是神秘而高冷的行業,似乎只適用于工業領域與實驗室等場景。事實上,分析儀器無處不在,與千家萬戶密切相關。

  “比如檢測腸道菌群跟檢測白酒發酵的菌群是一個技術平臺,再比如檢測轉基因食品與人體基因也是同一技術平臺……”王健將這種多技術平臺對多應用領域稱為“多對多”,“就是同一種技術可以應用于多個細分領域,同一個細分領域需要多種技術的支撐。”

  從最初的工(gong)業過程(cheng)分(fen)析,到后來的環(huan)境監測,再到實驗室分(fen)析,近(jin)20年里,聚(ju)光(guang)科技分(fen)析儀(yi)器的應用場景(jing)主要集中在環(huan)保(bao)、水務、鋼鐵(tie)、石化、煤(mei)化工(gong)等(deng)工(gong)業領域(yu)和實驗室分(fen)析領域(yu),近(jin)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民對美好生活(huo)的更(geng)高追(zhui)求(qiu),王健認為聚(ju)光(guang)科技到了切入“黃金賽道”的時機。

  “國家所(suo)處(chu)的(de)發展階段(duan)決定了企(qi)業的(de)走(zou)向(xiang)(xiang),世(shi)界上最大的(de)儀器(qi)公(gong)司最終都會走(zou)向(xiang)(xiang)生命科學與臨(lin)床板塊。典(dian)型的(de)代表就(jiu)是歐美日這(zhe)些實力居前的(de)公(gong)司,已將業務(wu)重(zhong)心從服務(wu)工業、環(huan)保領(ling)域轉到了服務(wu)人(ren)類健(jian)康。”王健(jian)表示。

  據了解,目前,聚光科技已組建了一支頗具規模的研發團隊,專門攻關生命科學板塊。“現在醫生看病都是基于診療數據,下一步我們將發揮分析儀器的優勢,做好耗材與服務的拓展,開拓一種新的技術路線,布局別人沒有做過的。”作為團隊帶頭人,王健一貫堅持另辟蹊徑。

  雖然80%的精力都放到了生命科學板塊,但王健覺得時間還遠遠不夠。除了科技攻關,王健經常會去思考下一步市場推廣與應用的細節,他甚至要去琢磨未來生命科學領域該如何規避工業領域遇到的難題。

  “三桶油”招標受困至今是王健未解的“心病”,近年來,中石化、中石油等企業開始重視分析儀器國產化,但聚光科技卻很難中標。原因是每次招標時,只要聚光科技參與投標,國外的儀器生產商就會集體退出,而國內廠商除了聚光科技外,大多不具備高端分析儀器的生產能力,最終因報名企業達不到3家而廢標。

   數據顯示,中國的儀器儀表市場潛力巨大,預計未來10年內每年都會有兩位數的增長。但目前很多政府部門、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采購類項目,優先購買進口設備的觀念還比較嚴重,用戶觀念的改變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扭轉,這也是目前國內儀器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王健希望儀(yi)器(qi)行(xing)業也能像芯片一(yi)樣,得到國家層(ceng)面(mian)與(yu)全社會更多的呵護與(yu)支(zhi)持。

Copyright 2021 FPI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所展示技術參數等數據具體以實際產品說明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