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消息稱,為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上海市政府已經印發《上海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以下為全文:
上(shang)海市(shi)環境保護和生(sheng)態建設“十三五”規劃全文
上海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
為推進本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深刻把握本市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和發展形勢
(一)過去五年的成就
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十二五”期間,本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依托環保協調推進機制和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污染減排等工作平臺,按照率先引領和底線思維的要求,以大氣、水污染治理為重點,系統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1.重大環境基礎設施逐漸完善。青草沙、東風西沙水源地相繼建成運行,兩江并舉水源地格局初步形成。污水廠網建設和提標改造有序推進,完成白龍港二期等14座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新改擴建,城鎮污水處理率提高10.9個百分點,達到92.8%。全市16家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和高效除塵實現全覆蓋。“一主多點”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體系基本形成,運行、在建生活垃圾(含餐廚垃圾)末端處理能力達到27000噸/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基本得到安全處置。大力推進郊區林地和中心城區公共綠地建設,全市綠林地面積不斷增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7.6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5.03%。
2.環境治理和污染減排取得積極進展。基本完成建成區直排污染源截污納管,持續推進河道綜合整治,主要河道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全面完成中小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黃標車淘汰等治理工作,揚塵、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控制等取得重大進展。完成產業結構調整重點項目4200余項,吳涇、南大、桃浦等工業區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金山、合慶、青東農場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全面啟動并取得階段成效,區域環境矛盾得到有效緩解。農村環境整治由點及面逐步推進,啟動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完成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減排88家,累計500多個行政村開展村莊改造,受益農戶近33萬戶。桃浦、南大等地區土壤調查評估和修復治理試點順利啟動。
3.環境法規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出臺《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2項地方性法規和10余項配套文件,制訂《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12項地方標準規范,落實生態補償、環保電價、超量減排獎勵等一系列政策,區域大氣污染協作機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綜合執法、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相銜接等治理機制逐步完善,環境監測、監管和執法體系逐步加強。
4.城市環境質量總體穩步改善。“十二五”期間,在人口、經濟、能源消耗持續增加的同時,主要污染物削減明顯,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持續改善。2015年,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較2010年分別削減25.1%、18.4%、33.1%和32.1%,超額完成“十二五”國家減排目標。地表水主要水體水質穩步改善。2015年,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較2010年提高10.0%,水環境考核斷面化學需氧量、氨氮濃度比2010年分別下降9%、19%,劣Ⅴ類水體比例減少7.8%。大氣環境主要指標呈改善趨勢。2015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分別比2010年下降41.4%、8.0%和12.7%,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14.5%。
3.指“十二五”期間的2個國控斷面,扣除上游來水影響。4.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率為環保部核定數據。
(二)“十三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是我市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沖刺階段,也是打好污染治理持久戰和攻堅戰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環境保護既面臨著嚴峻挑戰,同時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國際層面上,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生態宜居已成為全球城市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在國家層面上,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加速推進,綠色發展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被列入主要目標,新環保法和大氣、水、土壤專項行動計劃相繼出臺。黨政同責、終身追究、環保督查等要求更加明確,污染治理標準更加嚴化,環境保護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實踐深度前所未有。在本市層面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戰略位置,把環境保護作為本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三個導向”和“四個底線”,協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用地減量化、重點區域綜合整治等重大舉措。此外,社會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些,都為上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與此同時,本市環保工作依然存在諸多瓶頸制約和短板。一是環境質量總體與國家標準和市民需求仍有較大差距。以細顆粒物(PM2.5)、臭氧為代表的復合型大氣污染問題突出,主要水體氮、磷普遍超標,部分郊區中小河道污染嚴重,城鄉環境差異明顯,城市生態功能不足,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定位和市民日益提高的環境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二是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強度高,污染預防和治理能力仍顯不足。2015年,本市常住人口為2415萬人,能源消費總量達1.14億噸標準煤,煤炭消費約4850萬噸,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盡管通過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大規模投入,本市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已上了很大臺階,但仍不足以完全消化人口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增量。三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難度增大,更加取決于轉方式、調結構。“十三五”期間,本市通過末端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減排空間也更加有限。同時,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產業結構較重、養殖總量和種植強度較大、建設用地比例過高等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除繼續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外,必須在調結構、轉方式等源頭防控上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下狠功夫,加快產業升級和發展動力轉換。四是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瓶頸約束亟待破解,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還須加快推進。新形勢下,環保要求不斷提高與環境治理能力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愈加凸現,重點要進一步提升環境監測、監管和執法能力,完善基層環保責任體系、環保考核獎懲機制、生態損害追究賠償制度、市場化的環境治理機制,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專欄2PM2.5來源和監測評價
PM2.5是指大氣中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細顆粒物。PM2.5主要來自于人為排放,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生成。一次排放主要來自燃燒過程及粉塵、揚塵。二次轉化是指由二氧化硫、氨、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前體物在大氣中通過化學反應而生成。人為來源主要包括機動車(船)排放,電廠鍋爐、工業爐窯、道路與建筑揚塵、民用分散燃燒等。自然過程也會產生少量PM2.5,如沙塵暴、火山灰、森林火災、花粉、海鹽等。PM2.5也是導致大氣能見度下降和導致霾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上海發布的PM2.5指標的監測數據采集,來自本市10個國控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普陀監測站、盧灣師專附小、虹口涼城、楊浦四漂、靜安監測站、徐匯上師大、浦東川沙、浦東張江、浦東監測站、青浦淀山湖。其中,青浦淀山湖為對照點,不參與全市整體空氣質量水平的評價。(來源:上海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