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土各“司”其職 精細背后環保謀篇新格局
發(fa)布(bu)時(shi)間:2017-06-22
來(lai)源(yuan):
瀏覽量(liang):1312
環保部近日通報新設立的水環境管理司、大氣環境管理司、土壤環境管理司組建及其運行情況。環保部稱,按環境要素設置水、大氣、土壤三個司,是適應新的形勢完成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的重要改革舉措,是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2016年3月3日上午,一張“水、氣、土三司成立暨干部任職宣布大會”的照片和司長名單在網上傳開。當天下午,“真相”大白。環保部通報將實行機構調整,取消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和污染防治司(以下分別簡稱“污防司”、“總量司”)。而外界盛傳已久的“三司”,即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終于浮出水面,正式取而代之。
6月13日,環保部在某權威媒體上發布消息,通報了“三司”組建及其運行情況。通報顯示,除劉炳江擔任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外,原環保部污防司副司長李蕾被任命為水環境管理司副司長,主持水環境管理司工作;原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邱啟文任土壤環境管理司副司長,主持土壤環境管理司工作。消息人士稱,這三宗平級任命是本著“暫不提拔”的考慮。
“中國的機構改革講究上行下效。地方環保部門很快就會針對三司的設立,作出相應的調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陳建鵬透露。陳建鵬認為,此次機構調整,最突出的優勢就是按要素全流程監管。“以前一些監管職能分散在不同的司局,從監管本身的過程就有一些不協調,政策工具也缺乏頂層設計。三司的設立,就能把整個‘事前、事中、事后’監管的流程理順,司局間的配置更加理順。”
三部門如何組(zu)建?
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當天,新改版后的環保部網站正式上線,水、大氣、土壤“三司”職能正式公布,“三司”神秘面紗揭開。據環保部網站顯示,水環境管理司的職責為負責全國水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內設綜合處、地表水處、飲用水處、海洋處、水固定源處、農村處6個內設機構。
大氣環境管理司的職責為負責全國大氣、噪聲、光、化石能源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內設綜合處、大氣處、區域協調處、大氣固定源處、機動車處、噪聲處6個機構。
土壤環境管理司主要負責全國土壤、固體廢物、化學品、重金屬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內設綜合處、土壤處、固體處、化學品處4個機構。
事實上,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在環境保護方面,有了新的提法,即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2016年3月份,環保部部分內設機構將進行調整的消息不脛而走。對此,環保部回應表示,這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各項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舉措。由于機構調整涉及面廣,內部職能、運行機制的建立和人員配備完全到位尚需要一個過程。
“經過一年多的工作,廣泛調研,聽取各方意見,形成了一個可操作的方案。但是這項工作涉及面非常廣,不僅僅是兩個司變三個司的問題,涉及到一些流程的重構,涉及到與其他改革的銜接,誠如環評制度改革的銜接。”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如是說。
反思總量制度
而在三司成立的同時,污防司和總量司也隨之撤銷。這也意味著,我國環境管理的重心從總量控制轉向環境質量改善,從粗放走向精細。
作為曾經的總量司司長和污防司司長,趙華林表示撤銷這兩個司并非說明這兩個司的工作不好,而是因為成立三司后,原來兩個司的職能剛好可以合并。趙華林察覺到,雖然一直“打包”在一個司,但污防部門的名字也經歷了“污染管理——污染控制——污染防治”的變化,代表著污防工作從建立規章制度到開展污染控制措施,從被動走向主動的過程。防治對象也從過去是常規污染物、向高毒的難降解污染物轉變。
為何總量減排任務完成,但是公眾卻不能感受到環境質量改善?趙華林表示,總量控制的工作并非不管環境質量,在考核總量控制的四個標準中,其中一條就是改善環境質量。
“在一個人快要不行的時候,先要穩住心率。對于環保而言,先抓COD和二氧化硫兩種主要污染物。”趙華林打了一個比喻,“等到心率穩定了,再增加血壓、血糖等指標,比如PM2.5。不能說穩住心率就和治療沒有掛鉤,總量控制就和質量沒有掛鉤。”
關于總量制度的得失,環保系統有多篇論文進行了探討。“十三五”期間,總量制度并沒有被拋棄,探索區域、流域、行業的總量控制模式、實行以許可證為載體的企事業單位總量控制已是業內共識。而三司改革正是這種共識的一個體現。“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這樣的改革是比較好的選擇。”趙華林說。
多細(xi)分領(ling)域迎布局良機
顯然,水、大氣、土壤三司的設立表明環境治理由之前的總量控制轉變為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保部未來工作將圍繞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的改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專項治理。
據Wind數據,受該利好消息刺激,連日來收盤,環保概念板塊整體上漲0.65%,板塊內25家股票漲勢良好,有7家股票的漲幅超過了2%。
據某知名券商測算,2014年危廢實際產量高達1.14億噸,而處置利用量為2990萬噸,實際利用處置率僅為26%。其研報指出,危廢處置缺口短期內仍將存在,行業景氣度高。
此外,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里,除了大氣、水處理、垃圾發電行業繼續保持政策高度傾斜外,土壤修復產業、黑臭水體治理等產業的空間亦較大,政策出臺力度亦有提升空間。
而據公開資料,目前我國共有北京、上海、江蘇等11個省份開征了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污費,對此,市場普遍預計,VOCs未來市場空間將超過500億元。(本文綜合時代周報、法制晚報、南方周末、長江商報)(來源:中國環保在線)